本电影的场景设于Sheffield,剧情也跟这城市的历史背景有关。Sheffield的绰号为“钢城(The Steel City)”。在市议会徽章上有这么一行字:Deo Adjuvante Labor Proficit,意即神助我们的劳动迈向成功。可见Sheffield的历史摆脱不了钢铁工业。
早在14世纪,Sheffield已经以生产刀具著称;到了1600年,Sheffield成了英格兰生产餐具的主要地区。在1740年代里,坩埚钢工艺的诞生让钢铁的质量比以往的更好,同时也发明了为餐具镀银的技术,并以“雪菲尔餐具(Sheffield Plate)”广为人知。到了19世纪,Sheffield以钢铁工业闻名于世,其工业发展将坩埚钢和不锈钢推向另一个层次。好景不常在,在1980年代中,工业自动化的增长和来自海外的竞争让Sheffield工业暴跌(也是许多英国其他地区的最地点),并以1984~1985的英国矿工大罢工为谷底。
一开始,电影以纪录片的方式来呈现Sheffield辉煌的过去。对一般的观众而言,大部分人不会知道以上的历史背景,但透过这片段,观众可以知道Sheffield这地方的工业与商业曾经发展得很好。镜头一转,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荒废了的空钢厂,剩下的只是生锈的钢条和工友乐队,仿佛工友和铁条都是被废弃的东西。70年代初,Sheffield繁荣兴盛;80年代,Sheffield只剩下一阵落寞。这强烈的对比让之后出现的人物更显无奈。
其实,那是一段在1972年真实存在过的宣传片,名为City on the Move。其导演是Jim和Marie-Luise Coulthard,由Sheffield史上首位宣传官员Peter Wigley委托。宣传片里所见,是Sheffield介于1970至1972的面貌,而其原意是想要让人知道钢铁工业的发展带领Sheffield迈向兴旺,是一个适合商业和旅游业的现代城市。不过,该宣传片鲜为人知,达不到原本的目标。一直到1997年,本电影的制作团队以400英镑买下了那些旧片段。
由于钢铁厂的倒闭,工友们失业,接着连带引发起其他生活上的困难。主角Gary因失业而付不起孩子的抚养费,在前妻的逼迫下,需要在短时间内凑得七百块钱,否则将失去孩子。在走投无路之际,Gary找了工友Dave,想要凭跳艳舞赚钱。Lomper是钢铁厂里的保安人员,家有病母,且处于多月的失业状态,他企图自杀,但被Dave救回。Gerald是钢铁厂里的工头,在失业的半年后,他才第一次碰上面试机会;不过,却因为他懂得跳交际舞,Gary和Dave搞砸了他就业的机会。这四人决定要组艳舞团后,就招人加入。于是,他们找到了年老却很会跳舞的Horse,和不会唱也不会跳舞却有“傲人之处”的Guy。
语言
虽然马来西亚是个英殖民地,但对于英语不是第一用语的人来说,英式英语还是难懂的。由于故事的地点设于Sheffield,因此出现在电影里的是Sheffield腔的英式英语,那边看电影边忙查词典是在所难免的。不过,看来对本片的对白有疑问的不只是宫主一人。据说,本片在美国上映时,有很多电影院都印制了特别传单,上面是对片中英式俚语的解释,以便观众能更容易听懂对白。噢,真贴心呐~~~但暗暗的电影院里又怎样看传单上的字呢?**耸肩**
片名Full Monty就是英国的一个常用词,意为“全体”或“所有的公猪”,而在电影里则有全裸之意。
电影里还有一个名词强烈地勾起了我的好奇感,那就是Chippendale。上网搜索一番,Chippendale让人印象深刻的有两个。第一个是英国18世纪著名的家具工匠,第二个是巡回演出的男子艳舞团。显然电影里说的是后者。有看过Chippendales演出的人说,相对于他们那响当当的团名,其实这群男人没有脱到“重点”去,而且大会也发出声明,观众最多能付费合照,不能与舞者有任何接触。就算他们真的脱了,也总会有个影子还是什么的,遮掉重点。多无趣啊!试想想,如果有家招待男宾的脱衣舞俱乐部,但里面的舞女不脱衣,谁会去呢?感谢Youtube的发展,Chippendales的片段也能在网上找到。我看了不到一分钟,就开始打哈欠,因为那不过是一群精壮的男人在颈项和手腕扣上了蝴蝶结和礼服袖,和穿上皮革紧身裤,然后“跳健康操”。超无聊的!(我边看边想,这群外表完美无瑕、要什么线有什么线的舞者当中,到底有多少个直男呢?可能一个都没有。)
英式幽默
虽然The Full Monty是喜剧,但片中所涉及的课题相当沉重,如:失业、父权、忧郁症、自杀、阳痿、工人阶级文化等,要是我们的人生中同时碰到两三样,就已经痛苦得要死。不过,经编剧的妙笔一挥,人生中的大课题也能变成电影中的小情节,而电影中淡淡的诙谐场面也让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贯穿本片的是英式幽默,其特点是讽刺和自嘲,而幽默中的情绪成分往往藏在表面以下。在英式幽默里几乎没有任何主题是禁忌,没有任何上下限。(所以被hurt到的人不能发飙?)
若追溯笑点的源头,不难发现本片的诙谐源自于各角色的悲伤。因为失业,Gary没有钱缴交抚养费,面临即将要失去儿子的抚养权;因为失业,Dave多月的游手好闲,让妻子觉得他对所有事情都不感兴趣了;因为失业,Lomper没有能力照料病母,内疚得想要寻死;因为失业,原本富有的Gerald负担不起妻子的花费方式,四处找工作却终究还是保不住家里的财产,还要被迫跳脱衣舞;因为失业,一头白发的Horse幸好以前是跳舞的,但人不如其名、其外表,既没有典型的黑人尺寸(If you know what I mean……),也没有种马(Yeap, that’s what I meant)的能力;因为失业,也来应征脱衣舞团,但除了有“傲人之处”,一点跳舞的天分都没有。有了这一切的悲伤,才有之后的荒唐。当人们到了生活中某阶段的极限,势必豁出去,险中求胜,于是加入了男人们看不起的脱衣舞行列。
矛盾和反差也可以是引人发笑的机关。Dave偶遇企图自杀的Lomper,他及时把Lomper从车里拖出来后,因为Lomper骂他,而把Lomper又丢回车子里去;原本寻死的Lomper,之后却拍门求救了。Gary和Dave提议他找其他的自杀方法,却有不同的阻碍。建议他把自己射死,却很难找到枪械;建议他去跳桥,他却说自己恐高;建议他去溺死,他却说自己不会游泳;建议他站在路中间,再找朋友开快车将自己撞死,他却说没有朋友。反复中见真情,Lomper认识了新朋友,之后还加入脱衣舞团呢!就一般有看过和没见识过的人而言,脱衣舞男即使没有俊俏的脸孔,也应该有精壮的身形,要什么肌有什么肌,要什么线有什么线的(反正人壮了,大家就会看瞎了眼,认为人也很帅,但本宫主是不会被蒙蔽的!)。不过,这支因故组成的脱衣舞团,无论从内在还是外在,都业余到不行。单看外表,他们就像是一群畸形怪兽所组成的,什么类型都有:嫩的老的、瘦的胖的、黑的白的、弱的壮的、小的大的;再看内在,六人当中,只有两人有跳舞的经验,但那也只限于社交舞和许多年前跳过嘻哈舞,没人对脱衣舞有概念。对于这支奇特的脱衣舞团,幸好还是有对他们感到好奇的群众,最终有400人买票入场,而观众群里还包括了男人!
若问英国人何为英式幽默,相信他们会告诉你,它跟禅一样,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在外国人眼里,英式幽默是淡淡的、冷冷的、九曲十八弯的,若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英语水平,非常难get到。一般而言,他们没有夸张的表演(大概《憨豆先生》除外呗!),他们总是让最普通的东西出现在最不合理的地方,最正常的话出现在最古怪的地方。譬如,电影刚开始时,Gary带着他的儿子和老友Dave到以前工作的铁厂里偷钢梁后,受困于几乎被淹没的车子上。此时,有个遛狗的路人经过,他问“You alright?”,但Gary硬撑:“Not so bad”。之后,全部团员聚集在Gerald的家,第一次“试脱”尝试坦诚相见时,Gerald边脱边唸:“I used to have a proper job”。没有太多的铺陈,直接以一句就能引观众发笑。接着,有追债的人来到他家里,想要强行搬走他的东西抵债。原本低头搬东西的工作人员,一抬头就看到六个脱剩内裤和袜子的男人出现在眼前,当场吓傻了。我不得不说,这一幕让我大笑了,印象非常深刻。后来,他们一行人因为在废弃的建筑里试演,被路过的警察捉上警局,起诉他们在公众地方衣着不检。在口供室里,外边的警察往房里递了废弃建筑里的闭路电视录影带,此时应该是证据确凿然后落案,岂料Gerald居然和Gary研究起舞步的快慢、排列的整齐度,连房内的警员也被拖下水,一块儿研究起来了。
另外,个人觉得,本片的幽默也藏于镜头的转接间,就在电影开始的不久。上一幕是被困在铁厂里,Gary在想着要怎样逃出去。这一幕就被困在车顶上,遛狗的路人远离后,留下的只是Gary和Dave四目对望,配上轻松且愉快的音乐。下一幕Gary和Dave湿漉漉地走下阶梯。这么简洁不详尽的镜头,让我想起了憨豆先生(Mr. Bean)的其中一个故事——憨豆先生去野餐。有个小偷巡视了一番后,决定对憨豆先生的Mini Cooper下手。当小偷费了一番功夫来撬开门锁,再以电线启动车子,却在要驾走之际发现车子少了方向盘。镜头一转,在草地上“摆阵”,准备要野餐的憨豆先生从行李箱里拿出了一个方向盘。就这么简单的镜头连接,没有太多的细节,在某个情景上出现不合逻辑的人、事、物,观众就会笑了。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有一幕是Gary、Dave、Gerald和Lomper在求职中心排队等候,原本是静静地排队的,但之后随着音乐不由自主地跳起舞来。据资料,这经典的一幕在最终制作时被删了,因为制作团队认为这一幕太不现实了。幸好,这一幕重见天日了。个人认为,除了最后的终极演出能让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外,另一个深刻印象非这一幕莫属了。犹记得1997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我就是被这一幕所吸引,这一幕是本片的入围片段(或之一或不是)。
在种种严肃的课题前,再现实不过的生活里,电影以轻松的手法,“不过如此”的态度,让片中的人物渡过没钱的日子。经济萧条期间,失业和没钱不是个人问题。也许这些人并不能以一场脱衣舞来解决自身的钱财问题;就算可以,也不能持续跳下去(毕竟他们是不合格的脱衣舞团)。一开始,大家是逼不得已加入脱衣舞团的。后来,大家渐渐适应后,也开始享受其中,求职中心情不自禁地舞动起来就是证明。最后,团圆里有的为钱,有的为家人,有的为……无论是为了什么,大伙儿都豁出去了。原以为会是众人唾弃的演出,没想到结果荡气回肠,团员的家人、朋友、社区里不认识的邻居、乐团团友、捉过他们的警员等,都到现场支持了。是的,当一个跌到谷底的人豁出去,全力以赴时,所得到的会是掌声与喝彩。脱掉负担,脱掉假面具,脱掉面子,脱掉自尊,一脱到底;就像电影的格调,从原本冷冷的表面,脱剩对生活感到有希望,脱剩对人生的激励。这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Billy Elliot》,同样热血的英国电影。
【本片趣闻】
电影里最后的终极演出前,六壮士愿意在四百位临演面前来个真正的full monty。由于是真正的“光猪”上阵,所以只能一take就过,为了万无一失,本片的排舞师躲在台前为演员们指导着他们的舞步。(所以临演的high是真的啰~~~呵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