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February 2011

我爱HK开心万岁 (2011)

        既然表哥极力推荐,说《我爱HK》好笑死了;碰上刚好有亲戚也要去看,因此我就趁热闹去了。除了是因为表哥的推荐,也因为他的朋友也说好看。其实,我并不认识我表哥的朋友,我也不是那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人。对于听取的理由,我得追溯到那天聚会上他们聊到贺岁电影的时候:表哥说,他的朋友是那种每一部电影都到戏院报到的人,而友人说《神奇侠侣》很不好看,《新少林寺》也不好看、很无聊,《我知女人心》更是出奇的cheap,让他看到一半就走出电影院。从表哥的口中说出来,似乎所有电影都不好看,唯有这部《我爱HK》好看又非常好笑。我看了《新少林寺》和《神奇侠侣》,虽然不是上上之作,或惊世之作,但我认为它们还有可取之处,所以我很好奇《我爱HK》究竟有多好看。

        虽然如此,我并没有带着过高的期望去看戏,只是平常心对待。

        在电影开始前,荧幕上出现了TVB的标志。这是我第一次在大荧幕上见到他们家的标志,感觉挺怪异的。

        《我》是很典型的群星戏,虽然有故事有情节,但我还是感到很涣散,不太集中之余,还有很多多余的镜头。我一直都认为,电影里面所出现的镜头,肯定是导演和剪接师剪剩的心血,无关痛痒的肯定不会列入正式上映的片段里。但在《我》里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镜头,如:在一个不懂哪里的电梯门口前,有四个莫名的黑衣男子,角色名字、身份都不清不楚的演员(分别是林雪、黄浩然和两个我叫不出名字的演员)。他们在那一幕1至2分钟的戏里面,就只是把地上揉成一团的纸踢来踢去。这一幕戏的用意,我只想到是导演为了让演员露脸而拍的,并未对电影作出任何贡献。

        其实,一部电影并不需要太多演员,要是喧宾夺主的话,观众的焦点就不知道该落在哪里了。如果在一块有限的土地上要盖一间可以容纳下很多人的屋子,唯一的方式就是多盖几层,同时增加每层的房间数量;群戏的概念也一样,为了容纳更多的演员,唯一的方式就是多加情节,增加角色让更多的演员出现在戏中。回想过去,或预想未来,都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刚好运用了前者,事件中所涉及的角色以双倍的演员分别演出了年轻版和中年版,既达到了“因果关系”,也增加了情节。

        电影中不乏让观众发笑的地方,除了看电影时有笑,走出电影院后我发现自己已经忘了在哪些片段笑过。我觉得,这电影的唯一亮点就是孖妹的选角:年轻版的是徐子珊和郑欣宜,中年版的则是阮兆祥和卢觅雪。我觉得年轻版无疑是比较养眼,却不比中年版更像“孖妹”。中年版刚出现的第一幕,我还以为阮兆祥一人分饰二角呢!这选角真是选得太好了!

        虽然我喜欢孖妹的选角,但我还是认为《我》是典型的贺岁烂片,那么多的演员不过是为了要营造过年过节的热闹气氛,所有搞笑的情节笑过水无痕,是一部让观众看完后会忘了自己看什么的电影。我想,涣散的故事线是因为导演为了要卡位子让明星露脸,所以多了不必要的分支吧!也许这就是群星戏的缺点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