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February 2011

交响情人梦(2006)

日文剧名:のだめカンタービレ(近义:如歌的野田妹)
英文剧名:Nodame Cantabile
集数:11集

注:另有特别篇和电影版。

 

        《交响情人梦》是改编自二之宫知子的同名漫画。我没看过原著,好奇漫画到底能怎样做出音乐效果?单是写出歌名,相信不懂的读者比懂的还来得多。

        日本偶像剧中有严重的王子公主情结。在校园内,又帅又才华横溢的男子会被称为X X王子,美丽动人的女子会被称为X X公主,但是最终配上他们的往往是被全校视为最糟糕的人,或最意想不到的人(这不就是《流星花园》的情节吗?)。《交响情人梦》也有同样的情结,千秋王子VS个人生活作风极其懒惰的钢琴天才学妹野田惠,从而演出一部结合了知性与感性的喜剧。

        剧中纳入了很多古典乐,而且还在交响乐团内注入了富有玩味的元素。我不懂音乐,但看着千秋真一(玉木宏)投入的指挥动作,还蛮过瘾的。

        我一向都不喜欢偶像剧,因为太浪费时间了。偶像剧里的王子VS公主的确吸引人,尤其是对女观众,但拖拖拉拉,似是而非的情节很令人讨厌。在我看来,这部与其他日本偶像剧无异的剧集,唯一可取的地方就是配乐。

19 February 2011

Burlesque (2010)

        一直到2011年2月17日,这电影才登上了大马的大荧幕。在外国,这电影早在2010年11月24日就已上映。与其他电影发烧者相比,我自认烧得很轻,在电影院里看到它的预告片前,我并不知道它的存在,只知道它跟歌舞有关,所以想看。

        我依然爱歌舞片。我总觉得,西方电影里只要有很多唱歌跳舞的场面,就很难拍得不好看,因为歌舞容易打动人心。还有,现代歌舞片里的演员,基本上都是能唱之人,即使原本是演员,也唱得很好听,绝对没有“鸡仔声”之人,美嗓的居多。

         《Burlesque 蓓蕾时刻》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从一个寻梦女孩Alice开始,在找到了完美舞台后,用尽一切办法登台。然后,Alice当然是成功了。之后老板Tess有困难,Alice帮忙,然后成功了。我采用了最回归原始的方式来叙述,虽然看似平淡无奇,甚至有点无聊,但故事内容真的就那么简单而已。虽然如此,这电影还是很好看。除了用对白来叙述内容,也用歌词唱出来。情节环环相扣,即使它并没有出人意外的结局,依然可以得观众心。

        有人说,Christina Aguilera的这部处女作,远比Britney Spears的处女作好多了。我没看Britney Spears的处女作,但印象中应该不是歌舞片,因此我觉得是一部歌舞片帮了Christina Aguilera一把,因为电影中充分地展现出Christina Aguilera那爆发力十足的歌声。

        顺便告诉你们一个好笑的事情。我上tom365去闲逛的时候,意外发现了这片名也被译为《滑稽表演》。我很好奇,哪里滑稽了?(苦笑)

17 February 2011

我爱HK开心万岁 (2011)

        既然表哥极力推荐,说《我爱HK》好笑死了;碰上刚好有亲戚也要去看,因此我就趁热闹去了。除了是因为表哥的推荐,也因为他的朋友也说好看。其实,我并不认识我表哥的朋友,我也不是那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人。对于听取的理由,我得追溯到那天聚会上他们聊到贺岁电影的时候:表哥说,他的朋友是那种每一部电影都到戏院报到的人,而友人说《神奇侠侣》很不好看,《新少林寺》也不好看、很无聊,《我知女人心》更是出奇的cheap,让他看到一半就走出电影院。从表哥的口中说出来,似乎所有电影都不好看,唯有这部《我爱HK》好看又非常好笑。我看了《新少林寺》和《神奇侠侣》,虽然不是上上之作,或惊世之作,但我认为它们还有可取之处,所以我很好奇《我爱HK》究竟有多好看。

        虽然如此,我并没有带着过高的期望去看戏,只是平常心对待。

        在电影开始前,荧幕上出现了TVB的标志。这是我第一次在大荧幕上见到他们家的标志,感觉挺怪异的。

        《我》是很典型的群星戏,虽然有故事有情节,但我还是感到很涣散,不太集中之余,还有很多多余的镜头。我一直都认为,电影里面所出现的镜头,肯定是导演和剪接师剪剩的心血,无关痛痒的肯定不会列入正式上映的片段里。但在《我》里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镜头,如:在一个不懂哪里的电梯门口前,有四个莫名的黑衣男子,角色名字、身份都不清不楚的演员(分别是林雪、黄浩然和两个我叫不出名字的演员)。他们在那一幕1至2分钟的戏里面,就只是把地上揉成一团的纸踢来踢去。这一幕戏的用意,我只想到是导演为了让演员露脸而拍的,并未对电影作出任何贡献。

        其实,一部电影并不需要太多演员,要是喧宾夺主的话,观众的焦点就不知道该落在哪里了。如果在一块有限的土地上要盖一间可以容纳下很多人的屋子,唯一的方式就是多盖几层,同时增加每层的房间数量;群戏的概念也一样,为了容纳更多的演员,唯一的方式就是多加情节,增加角色让更多的演员出现在戏中。回想过去,或预想未来,都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刚好运用了前者,事件中所涉及的角色以双倍的演员分别演出了年轻版和中年版,既达到了“因果关系”,也增加了情节。

        电影中不乏让观众发笑的地方,除了看电影时有笑,走出电影院后我发现自己已经忘了在哪些片段笑过。我觉得,这电影的唯一亮点就是孖妹的选角:年轻版的是徐子珊和郑欣宜,中年版的则是阮兆祥和卢觅雪。我觉得年轻版无疑是比较养眼,却不比中年版更像“孖妹”。中年版刚出现的第一幕,我还以为阮兆祥一人分饰二角呢!这选角真是选得太好了!

        虽然我喜欢孖妹的选角,但我还是认为《我》是典型的贺岁烂片,那么多的演员不过是为了要营造过年过节的热闹气氛,所有搞笑的情节笑过水无痕,是一部让观众看完后会忘了自己看什么的电影。我想,涣散的故事线是因为导演为了要卡位子让明星露脸,所以多了不必要的分支吧!也许这就是群星戏的缺点了。

16 February 2011

The Full Monty OST (1997)

The Full Monty ( Front Cover )

荣誉:

  • 第70届奥斯卡最佳音乐剧或喜剧类原创配乐
  • 1998年全英音乐奖最佳原声大碟

 

曲目:

  1. “The Zodiac” - David Lindup
  2. “You Sexy Thing” – Hot Chocolate
  3. “You Can Leave Your Hat On” – Tom Jones
  4. “Moving On Up” – M People
  5. “Make Me Smile (Come Up and See Me)” – Steve Harley & Cockney Rebel
  6. “The Full Monty” – Anne Dudley
  7. “The Lunchbox Has Landed” – Anne Dudley
  8. “Land of a Thousand Dances” – Wilson Pickett
  9. “Rock and Roll, Part 2” – Gary Glitter
  10. “Hot Stuff” – Donna Summer
  11. “We Are Family” – Sister Sledge
  12. “Flashdance... What a Feeling” – Irene Cara
  13. “The Stripper” – Joe Loss & His Orchestra

 

        在这之前,我认为听原声大碟的意义在于听电影的原创配乐,而出现在电影中的歌曲,我可以自行找来听,没有必要特别找原声大碟。然后,我的观念被这张电影原声带彻底推翻了!原来好的原声大碟,不但可以让观众回味电影情节,也能把类似情绪的歌曲集合在一起重复地听。

        此原声大碟里的配乐和歌曲,有超过一半是英国的作品。先说说电影主题曲The Full Monty,是出自英国作曲者Anne Dudley的手笔。学古典乐出身的她,并没有让主题曲以交响乐呈现,反而编排出轻松的Reggae曲风。配乐的主要乐器有口琴、原声吉他和上低音萨克斯风,是异于寻常的组合。各种乐器的反差产生了让人惊艳的化学作用,成就了这首贴切又动听的配乐。这正是Anne Dudley的原意——以意想不到的乐器放在一起,而整体表现却那么地好。正如这支业余到不行、奇异到不行的脱衣舞团,无论身材、外表、年龄、个性等都非常不同,却一起组团跳脱衣舞,并且在最后为大家带来精彩的演出。配乐里有很重的过气金属感,宛如电影的故事背景Sheffield,一个过气的钢城。前奏的节奏与“破铜烂铁感”让配乐听起来有笨拙且潦倒的感觉,就像是主人公和工友们失业后的生活,以及为了钱而跳脱衣舞的练舞过程。随后加入萨克斯风和低音吉他,为配乐增添一种戏谑调侃的意味,像英式幽默里常见的一招——对自己不幸的遭遇自嘲。最后加入的口琴,放慢节奏且拉长来吹奏,为配乐抹上一份孑然一身的落寞感,就像主人公那样,破碎的家庭只剩下自己,却又无能为力。最后,配乐以音阶下滑结束,忧悒伤感的情绪油然而生。这首配乐可谓是电影的缩影。虽然它在电影里出现的次数并不算频密,但华丽却哀伤的曲调能勾起观众对电影情节的记忆,记起种种落寞——Sheffield的衰落,人到中年失业的失落,为了钱,尊严、面子一并丢落。

        这原声大碟里有多首60年代至80年代不等的Disco或Dance,其余的则是Rock & Roll或R&B。这些“老歌”除了在电影里有发挥到作用,也在原声大碟里有独当一面的效果,因为它们都是红极一时,或甚至是横跨两个年代的热门歌曲。也许跟电影内容有关,原声大碟里的歌大部分都属于很有节奏感的,让人听了就忍不住舞动起来。

        每次听《You Sexy Thing》时,Gary第一次跳舞的“惊吓”场面不由自主地浮现在脑海里。这首歌是英国团体Hot Chocolate最广为人知的歌曲。不过,当初制作他们的同名专辑时,由于《You Sexy Thing》的结构简单,他们认为这首歌不能流行,因此它只是一首B面歌曲而已。没想到,这首歌是英国专辑排行榜的历史里,唯一可以横跨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的歌曲,且都挤入Top 10当中。

        在1979年里,《Hot Stuff》红遍全球,在多国的排行榜里都进入了Top 10,而且还为Donna Summer赢得了格莱美奖。这首歌几乎成了这部电影的代言歌曲,因为它出现在预告片和奥斯卡的入围片段。在歌曲前奏的部分,我脑里马上出现六人信心满满地以一字型走在路上;到了副歌的部分,我马上联想到那几位演员在求职中心排队等候时闻歌起舞的那一幕。歌曲激昂澎湃的情绪,让我也几乎被这首歌挑逗了腰肢,想要跳演员们的那个舞步了。

        另一首也很激昂澎湃的歌曲,就是Irene Cara的《Flashdance… What a Feeling》。在1983年里,这首歌也荣登多个音乐榜的No. 1,还在二十几年后的2008年登上Billboard’s All Time Top 100的第26位,也是一首长青的舞曲。我记得我小时候就已经听过这首歌,但不知道歌名;现在认识了,就马上找来歌词学唱,为K歌做事前准备。幸好我去的K房有这首歌,而唱这首歌的感觉是……非常棒非常过瘾!!!

        除了高亢激昂的歌,个人觉得这原声大碟的另一个亮点就是sexy的歌。在此,我故意不说“性感的歌”,因为词不达意。首推的肯定是唱片销量过亿的威尔斯歌手Tom Jones爵士的《You Can Leave Your Hat On》。这首歌的原唱者是Randy Newman。我在网上找过他的版本来听,觉得比较像是一首在驻唱餐厅里唱的歌,少了很多情绪与这首歌的关键——挑逗。把这首歌唱红的是英国60年代的红牌歌手Joe Cocker,他所演唱的版本出现于1986年的电影《爱你九周半》(9½ Weeks)里。虽然Joe Cocker的版本曾用于电影里,但基于多种原因,制作团队认为他的版本并不适用于The Full Monty,因此团队得另行寻找配唱者,而Tom Jones的呼声最高。Tom Jones录音的时候,正逢他的巡回演唱之际,他最终在短时间内便把歌曲录好。这大碟里有另一首适用于脱衣舞场面的歌,那就是Joe Loss & His Orchestra的《The Stripper》。歌如其名,名副其实的脱衣舞音乐。此曲的原作者是David Rose,作于1958年,而Joe Loss则是重新演奏此曲的英国音乐人。这段音乐少了充斥于《You Can Leave Your Hat On》的挑逗意味,有的只是表演舞台上的华丽,是一首截然不同的sexy歌。

        Gary Glitter的《Rock and Roll, Part 2》也颇吸引我的。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原声大碟的曲目时,有停留在这歌名一阵子。Part 2?难道歌曲也有分上下集?这是我前所未闻的。搜索一番后,发现这首歌真的有《Part 1》和《Part 2》!其背景音乐如出一辙,可作“兄弟曲”看待,其中最大的不同在于《Part 1》有完整的歌词,反映了这曲风的历史,而《Part 2》只有简单的“嘿”和音乐而已。70年代是华丽摇滚(Glam Rock)的鼎盛时期,在英国,无论《Part 1》还是《Part 2》都广为人知;但在美国,似乎《Part 2》较受欢迎。

        这是一个相当耐听的原声大碟。在咀嚼着歌曲昔日的光辉之际,一首又一首的歌曲可以勾起观众的回忆,让观众可以在看完电影之后,依然可以慢慢地回味戏中的精彩之处,以及欣赏前几个年代的光辉。

15 February 2011

The Full Monty (1997)

        本电影的场景设于Sheffield,剧情也跟这城市的历史背景有关。Sheffield的绰号为“钢城(The Steel City)”。在市议会徽章上有这么一行字:Deo Adjuvante Labor Proficit,意即神助我们的劳动迈向成功。可见Sheffield的历史摆脱不了钢铁工业。

        早在14世纪,Sheffield已经以生产刀具著称;到了1600年,Sheffield成了英格兰生产餐具的主要地区。在1740年代里,坩埚钢工艺的诞生让钢铁的质量比以往的更好,同时也发明了为餐具镀银的技术,并以“雪菲尔餐具(Sheffield Plate)”广为人知。到了19世纪,Sheffield以钢铁工业闻名于世,其工业发展将坩埚钢和不锈钢推向另一个层次。好景不常在,在1980年代中,工业自动化的增长和来自海外的竞争让Sheffield工业暴跌(也是许多英国其他地区的最地点),并以1984~1985的英国矿工大罢工为谷底。

        一开始,电影以纪录片的方式来呈现Sheffield辉煌的过去。对一般的观众而言,大部分人不会知道以上的历史背景,但透过这片段,观众可以知道Sheffield这地方的工业与商业曾经发展得很好。镜头一转,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荒废了的空钢厂,剩下的只是生锈的钢条和工友乐队,仿佛工友和铁条都是被废弃的东西。70年代初,Sheffield繁荣兴盛;80年代,Sheffield只剩下一阵落寞。这强烈的对比让之后出现的人物更显无奈。

        其实,那是一段在1972年真实存在过的宣传片,名为City on the Move。其导演是Jim和Marie-Luise Coulthard,由Sheffield史上首位宣传官员Peter Wigley委托。宣传片里所见,是Sheffield介于1970至1972的面貌,而其原意是想要让人知道钢铁工业的发展带领Sheffield迈向兴旺,是一个适合商业和旅游业的现代城市。不过,该宣传片鲜为人知,达不到原本的目标。一直到1997年,本电影的制作团队以400英镑买下了那些旧片段。

        由于钢铁厂的倒闭,工友们失业,接着连带引发起其他生活上的困难。主角Gary因失业而付不起孩子的抚养费,在前妻的逼迫下,需要在短时间内凑得七百块钱,否则将失去孩子。在走投无路之际,Gary找了工友Dave,想要凭跳艳舞赚钱。Lomper是钢铁厂里的保安人员,家有病母,且处于多月的失业状态,他企图自杀,但被Dave救回。Gerald是钢铁厂里的工头,在失业的半年后,他才第一次碰上面试机会;不过,却因为他懂得跳交际舞,Gary和Dave搞砸了他就业的机会。这四人决定要组艳舞团后,就招人加入。于是,他们找到了年老却很会跳舞的Horse,和不会唱也不会跳舞却有“傲人之处”的Guy。

 

语言

        虽然马来西亚是个英殖民地,但对于英语不是第一用语的人来说,英式英语还是难懂的。由于故事的地点设于Sheffield,因此出现在电影里的是Sheffield腔的英式英语,那边看电影边忙查词典是在所难免的。不过,看来对本片的对白有疑问的不只是宫主一人。据说,本片在美国上映时,有很多电影院都印制了特别传单,上面是对片中英式俚语的解释,以便观众能更容易听懂对白。噢,真贴心呐~~~但暗暗的电影院里又怎样看传单上的字呢?**耸肩**

        片名Full Monty就是英国的一个常用词,意为“全体”或“所有的公猪”,而在电影里则有全裸之意。

        电影里还有一个名词强烈地勾起了我的好奇感,那就是Chippendale。上网搜索一番,Chippendale让人印象深刻的有两个。第一个是英国18世纪著名的家具工匠,第二个是巡回演出的男子艳舞团。显然电影里说的是后者。有看过Chippendales演出的人说,相对于他们那响当当的团名,其实这群男人没有脱到“重点”去,而且大会也发出声明,观众最多能付费合照,不能与舞者有任何接触。就算他们真的脱了,也总会有个影子还是什么的,遮掉重点。多无趣啊!试想想,如果有家招待男宾的脱衣舞俱乐部,但里面的舞女不脱衣,谁会去呢?感谢Youtube的发展,Chippendales的片段也能在网上找到。我看了不到一分钟,就开始打哈欠,因为那不过是一群精壮的男人在颈项和手腕扣上了蝴蝶结和礼服袖,和穿上皮革紧身裤,然后“跳健康操”。超无聊的!(我边看边想,这群外表完美无瑕、要什么线有什么线的舞者当中,到底有多少个直男呢?可能一个都没有。)

 

英式幽默

        虽然The Full Monty是喜剧,但片中所涉及的课题相当沉重,如:失业、父权、忧郁症、自杀、阳痿、工人阶级文化等,要是我们的人生中同时碰到两三样,就已经痛苦得要死。不过,经编剧的妙笔一挥,人生中的大课题也能变成电影中的小情节,而电影中淡淡的诙谐场面也让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贯穿本片的是英式幽默,其特点是讽刺和自嘲,而幽默中的情绪成分往往藏在表面以下。在英式幽默里几乎没有任何主题是禁忌,没有任何上下限。(所以被hurt到的人不能发飙?)

        若追溯笑点的源头,不难发现本片的诙谐源自于各角色的悲伤。因为失业,Gary没有钱缴交抚养费,面临即将要失去儿子的抚养权;因为失业,Dave多月的游手好闲,让妻子觉得他对所有事情都不感兴趣了;因为失业,Lomper没有能力照料病母,内疚得想要寻死;因为失业,原本富有的Gerald负担不起妻子的花费方式,四处找工作却终究还是保不住家里的财产,还要被迫跳脱衣舞;因为失业,一头白发的Horse幸好以前是跳舞的,但人不如其名、其外表,既没有典型的黑人尺寸If you know what I mean……,也没有种马Yeap, that’s what I meant的能力;因为失业,也来应征脱衣舞团,但除了有“傲人之处”,一点跳舞的天分都没有。有了这一切的悲伤,才有之后的荒唐。当人们到了生活中某阶段的极限,势必豁出去,险中求胜,于是加入了男人们看不起的脱衣舞行列。

        矛盾和反差也可以是引人发笑的机关。Dave偶遇企图自杀的Lomper,他及时把Lomper从车里拖出来后,因为Lomper骂他,而把Lomper又丢回车子里去;原本寻死的Lomper,之后却拍门求救了。Gary和Dave提议他找其他的自杀方法,却有不同的阻碍。建议他把自己射死,却很难找到枪械;建议他去跳桥,他却说自己恐高;建议他去溺死,他却说自己不会游泳;建议他站在路中间,再找朋友开快车将自己撞死,他却说没有朋友。反复中见真情,Lomper认识了新朋友,之后还加入脱衣舞团呢!就一般有看过和没见识过的人而言,脱衣舞男即使没有俊俏的脸孔,也应该有精壮的身形,要什么肌有什么肌,要什么线有什么线的(反正人壮了,大家就会看瞎了眼,认为人也很帅,但本宫主是不会被蒙蔽的!)不过,这支因故组成的脱衣舞团,无论从内在还是外在,都业余到不行。单看外表,他们就像是一群畸形怪兽所组成的,什么类型都有:嫩的老的、瘦的胖的、黑的白的、弱的壮的、小的大的;再看内在,六人当中,只有两人有跳舞的经验,但那也只限于社交舞和许多年前跳过嘻哈舞,没人对脱衣舞有概念。对于这支奇特的脱衣舞团,幸好还是有对他们感到好奇的群众,最终有400人买票入场,而观众群里还包括了男人!

        若问英国人何为英式幽默,相信他们会告诉你,它跟禅一样,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在外国人眼里,英式幽默是淡淡的、冷冷的、九曲十八弯的,若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英语水平,非常难get到。一般而言,他们没有夸张的表演(大概《憨豆先生》除外呗!),他们总是让最普通的东西出现在最不合理的地方,最正常的话出现在最古怪的地方。譬如,电影刚开始时,Gary带着他的儿子和老友Dave到以前工作的铁厂里偷钢梁后,受困于几乎被淹没的车子上。此时,有个遛狗的路人经过,他问“You alright?”,但Gary硬撑:“Not so bad”。之后,全部团员聚集在Gerald的家,第一次“试脱”尝试坦诚相见时,Gerald边脱边唸:“I used to have a proper job”。没有太多的铺陈,直接以一句就能引观众发笑。接着,有追债的人来到他家里,想要强行搬走他的东西抵债。原本低头搬东西的工作人员,一抬头就看到六个脱剩内裤和袜子的男人出现在眼前,当场吓傻了。我不得不说,这一幕让我大笑了,印象非常深刻。后来,他们一行人因为在废弃的建筑里试演,被路过的警察捉上警局,起诉他们在公众地方衣着不检。在口供室里,外边的警察往房里递了废弃建筑里的闭路电视录影带,此时应该是证据确凿然后落案,岂料Gerald居然和Gary研究起舞步的快慢、排列的整齐度,连房内的警员也被拖下水,一块儿研究起来了。

        另外,个人觉得,本片的幽默也藏于镜头的转接间,就在电影开始的不久。上一幕是被困在铁厂里,Gary在想着要怎样逃出去。这一幕就被困在车顶上,遛狗的路人远离后,留下的只是Gary和Dave四目对望,配上轻松且愉快的音乐。下一幕Gary和Dave湿漉漉地走下阶梯。这么简洁不详尽的镜头,让我想起了憨豆先生(Mr. Bean)的其中一个故事——憨豆先生去野餐。有个小偷巡视了一番后,决定对憨豆先生的Mini Cooper下手。当小偷费了一番功夫来撬开门锁,再以电线启动车子,却在要驾走之际发现车子少了方向盘。镜头一转,在草地上“摆阵”,准备要野餐的憨豆先生从行李箱里拿出了一个方向盘。就这么简单的镜头连接,没有太多的细节,在某个情景上出现不合逻辑的人、事、物,观众就会笑了。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有一幕是Gary、Dave、Gerald和Lomper在求职中心排队等候,原本是静静地排队的,但之后随着音乐不由自主地跳起舞来。据资料,这经典的一幕在最终制作时被删了,因为制作团队认为这一幕太不现实了。幸好,这一幕重见天日了。个人认为,除了最后的终极演出能让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外,另一个深刻印象非这一幕莫属了。犹记得1997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我就是被这一幕所吸引,这一幕是本片的入围片段(或之一或不是)。

 

        在种种严肃的课题前,再现实不过的生活里,电影以轻松的手法,“不过如此”的态度,让片中的人物渡过没钱的日子。经济萧条期间,失业和没钱不是个人问题。也许这些人并不能以一场脱衣舞来解决自身的钱财问题;就算可以,也不能持续跳下去(毕竟他们是不合格的脱衣舞团)。一开始,大家是逼不得已加入脱衣舞团的。后来,大家渐渐适应后,也开始享受其中,求职中心情不自禁地舞动起来就是证明。最后,团圆里有的为钱,有的为家人,有的为……无论是为了什么,大伙儿都豁出去了。原以为会是众人唾弃的演出,没想到结果荡气回肠,团员的家人、朋友、社区里不认识的邻居、乐团团友、捉过他们的警员等,都到现场支持了。是的,当一个跌到谷底的人豁出去,全力以赴时,所得到的会是掌声与喝彩。脱掉负担,脱掉假面具,脱掉面子,脱掉自尊,一脱到底;就像电影的格调,从原本冷冷的表面,脱剩对生活感到有希望,脱剩对人生的激励。这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Billy Elliot》,同样热血的英国电影。

 

【本片趣闻】

电影里最后的终极演出前,六壮士愿意在四百位临演面前来个真正的full monty。由于是真正的“光猪”上阵,所以只能一take就过,为了万无一失,本片的排舞师躲在台前为演员们指导着他们的舞步。(所以临演的high是真的啰~~~呵呵。)

7 February 2011

神奇侠侣(2011)

        妈妈突然提议去看场电影。原本我们想要看的是另外一部,无奈所剩的票是前排的,所以就放弃了,改看这一部。在上一次到电影院时,其实就看过了《神奇侠侣》的预告片,感觉就是普普通通,笑完就忘的贺岁片。搞笑就是唯一的卖点。如果要说加分的话,就是预告片中的那只小老鼠被内力吓到的逗趣样子。

        不过,看完了电影后,我才发现《神》并不如我所想象般差,观众还是可以有收获的(视各人对收获的价值观而定)。虽然电影是在新年期间上映,但这部以江湖为背景的电影其实可说是属于情人节档的浪漫爱情剧。

        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也是一贯的演进方式——故事围绕在一对侠士夫妇炯炯侠和香香侠身上。他们身怀超能力,曾在江湖叱咤一时;但自从他们结婚后,就隐姓埋名过着平凡的日子,当个普通的人。就像其他人一样,婚后的数年,当初的热情慢慢减少至平淡。某日,这十年如一日的村子接到圣旨,说要办个武林大赛,却没想到让他们的婚姻亮起了红灯。另外,香香侠还意外发现了主办者的阴谋,迫使炯炯侠和香香侠重出江湖。故事的结局当然是坏人死掉,而夫妇的感情比从前亲密,并孕育了下一代。

        个人觉得,虽然这电影的情节可说是陈腔滥调,但它的故事结构还是稳固的,而且我那学动画的姐姐也说他们的电脑特效其实还不错。我姐姐指的当然是港片的范围之内,谁不知道电脑特效还是好莱坞的强?

        归根究底,故事主要说的是情——炯炯侠因为爱香香侠,而放弃了江湖(事业);香香侠因为爱炯炯侠而重出江湖(放弃平淡,一起打拼)。虽然这样的爱情戏大家看到不想看了,但戏中还是有其他的小亮点:

  • 现代人的kuso能力很高,网友也很有创意,但是我万万想不到“囧”字可以跟Transformers的logo连接起来。也许你会说抄袭,但“囧”字本来就存在的,到底是Transformers抄袭,还是《神奇侠侣》呢?

      

  • Gotham City用spotlight来召唤蝙蝠侠,而这个戏里面,他们是点燃了孔明灯来召唤炯炯侠,灯上还有“囧”字。导演/编剧充分利用了东方的元素,以江湖侠士为主题,连孔明灯也用上了。
  • 戏中还有古今合璧的场面,就是:炯炯侠和香香侠在选房子时,要求有无敌海景,要背山面海。这种叙述基本上是港片富豪选房子的首要条件。
  • 武林大会的场面让我一看就想到《七龙珠》。既然是以江湖、武侠为主题,我想有个类似的武台,也不太出奇吧?而第一组选手上台比试的第一招,我就想到了龟波气功。
  • 当香香侠跟百晓生交谈的时候,镜头故意拍摄到百晓生在说了一句话后,手擦了一擦鼻子,而香香侠撒谎回答了百晓生的一个问题后,也擦了一擦鼻子。这当然让我想到《读心神探》,而我当然也知道是源自美剧《Lie To Me》。我开始也以为自己多心,但若没有作用的话,导演不会多此一举地拍出来,因为这是花钱的。到戏尾,果真道出我所思。除了这个撒谎就不自觉地摸鼻子,连“掌心的血液通往脚部,是因为要准备逃跑”也被用上了。由此可见,读心在香港已经深入民心。

        以上几点,在我看来是小亮点,但我也知道这也可以是《神》被评击为抄袭烂片的缺点。不过,我还是认为看电影不是比电影,不能将港片跟好莱坞大片比,不能将温馨小品跟动作大片比,看电影还是要就电影本身的内容、拍摄、铺陈等因素,来判断好看或否。但是……现在的人因为有能力每个星期准时到电影院报到,能够将每一档的每一部戏看完,除了将自己的看戏胃口养大、宠坏了,别无其他。试问真正会看戏的人又有多少?有的人选戏之前,会以那些每一部戏都到戏院报到的朋友作准,我也知道佳礼论坛上有很多都说这电影不好看,还说没有故事性。我在想,这些人不只将自己的看戏胃口宠坏了,甚至还让胃口坏死掉,根本毫无判断好坏的能力,因为连这么简单的故事内容都看不懂,即使搬出很艺术很少对白的电影,也不过是浪费电影人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