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April 2019

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Avengers: Endgame)(2019)


        一个11年的期待,没了,就这样……结束了。

        犹记得看《无限之战》(Avengeres: Infinity War)的时候,恨不得马上就是2019,可以直接看大结局;但真的到了快要上映前,却希望这一刻继续拖下去。去看电影的这天早上,我甚至还有种意兴索然的感觉。告别,真的是一种让人很没mood的功课啊!

        承接着《无限之战》的结尾,全宇宙有一半的生物被消失了。即便地球恢复了生命力、空气变得更清新,甚至还可以在纽约州的哈德逊河(Hudson River)看到鲸鱼群,失去了一半生命所带来的伤痛与阴郁,在电影时间的5年后依然挥之不去。电影用了前三分之一的时间来讲述意志消沉的超级英雄们,很慢、很长,恰好让人感受到“往前看”对这些超级英雄们来说,是多么漫长的一条路。

        或许并不是所有观众都接受这种静静的、慢慢的、暗暗的电影节奏与色调,而小孩子就肯定不行了!后排的小孩在开场没多久后开始不耐烦地闹,就知道了😓。但我个人蛮喜欢这样的铺叙,甚至还可以有点变态的……享受到其中的乐趣。我这里说的乐趣,并非指看喜剧的那种大喜大怒的反应,也不是看打到乱的那种爆米花乐趣,而是一种完全卸下自己,任由导演带领自己去感受或体验剧中不同角色的情绪。对嘛,看戏就是要投入!可是有的投入,是需要自己用力去思考、用力去感受的;但《无限之战》的前段是不需要用力的,观众只需要sit back and relax,就会感受到了。

        接着,电影出现了全片最被人忽略的大英雄——那只老鼠,故事才有了转折点。无论你觉得这转折手法有多扯,the show还是must go on……英雄不出手,就唯有英雄的师傅出手啰!(喂!这不是忍者龟啦!)确实很扯,而且你可以编造许多理由来推翻这个,但我还是买账了,因为这是最省时间的做法。正因为有了英雄鼠的上帝之手,蚁人才能够顺利回归;同时,也改变了电影的节奏,以及增加了电影情绪的波动。

        随着电影的推进,一个接一个的彩蛋陆陆续续地出现在电影里头,只要有看过前面的21部电影、记忆不太差、稍微细心的,就能够“享用”到了。发现到这些彩蛋时,老实说,还真有一丝丝老朋友叙旧的窝心感觉呢!这就是漫威电影与观众共同走过这段岁月的印记。

         电影的第二部分需要处理较多的故事情节和角色戏份,而当中最关键的转折点就是穿越时空的理论。要是这部分搞砸了,不止终局之战没戏唱,就连漫威电影系列以后的作品,都会受到牵连。老实说,我所看过关于穿越的戏真的很少很少,能够说出名字的就只有《回到未来》、《寻秦记》和《回到三国》,而《回到未来》的剧情更是忘记到九九十十了。像我这种普通的观众,能够说出穿越理论就只有:一,回到过去,改变不了历史;二,回到过去,改变了历史,但却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因为这一连串的活动改变了已知的当前。《寻秦记》就是第二种呗。可是,在《终》里的时间旅行理论是出现在电影作品中的全新概念,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漫威作品主张多元宇宙论,即平行宇宙的概念。这跟我所知道的穿越很不同,不是“改变不了”或“改变了”,而是根本就没有真正地回到过去,因为“从前”变成了“当前”的“未来”,还会创造出新的时间轨道,不止无法逆转“当前”的未来,甚至有可能在新的时间轨道里引起混乱。

         很乱是不是?我也这么觉得!莫说我无法将我在电影里头得知的资讯配上真正存在的科学理论去深入浅出,就连看完电影之后,其实也没有很理解这个平行宇宙或多元宇宙的概念。基本概念如上方所述的,是明白的,但也就只有这样而已,要多就没了。我知道穿越成功的最大功劳是Tony的,但就不知道他用电脑模拟的那个是什么,只知道他成功了。那个图案就是著名的莫比乌斯带(Möbius strip)。网络神人多,若对电影有兴趣作更深的了解,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把《终局之战》形容成漫威给影迷最厚的回礼,真不为过。复仇者联盟里的角色众多,虽然还是有戏份多寡之分,但整体而言还是分配得合理的、刚刚好的,而且很多被响指打得灰飞烟灭的角色又再次登场了。看完《无限之战》时,我知道这大结局篇肯定大家都会回来,都要告别了,不上场露个脸,怎么说得过去呢?

         我们都知道,要跳的高,先要蹲得低。编剧和导演不忘在终局之战前先特别加强英雄们的无助与无奈,来衬托之后那场史诗般壮丽的战争场面。钢铁人、美国队长和雷神,三对一连环攻击萨诺斯不果,还受伤了,美国队长的盾牌也裂了。正当电影的情绪堆积到有点绝望的时候,其他人都赶过来了。黑豹的“Yibambe”,和美国队长的“Avengers assemble”,让我喉咙发热,头皮发麻至膝盖,全身起鸡皮疙瘩了。追看了11年的影迷又怎会没有感觉呢?


         电影结束后,没有post-credits,取而代之的是每个英雄角色的剧照、剪影、名字与签名。坐到最后,听完了所有的歌,我呆坐在原位上。11年了,就这样结束了,是这样地结束了。网民说的爆哭啦、催泪啦什么的,都没有发生在我。我只觉得,自己好像反应不过来应该要有什么反应,或如何形容我看完后的心情。反复思量后,我想最贴切的形容应该是:伤感的圆满——始于钢铁人,终于钢铁人。


         我知道漫威作品是商业大片,很多文艺咖都看不起这种打到乱的电影,觉得除了打就没有其他内容了。我从讨厌超级英雄片,到可以清楚漫威宇宙电影系列的细节,看了这么多部,真不觉得它们是空洞的。角色性格立体,故事情节可以贯穿多部电影并且前呼后应,可以在同一部电影里一直都用三幕论的第二幕由头打到尾,即便它不是那种很深很深、让人可以探索什么人生哲理的文艺电影,漫威宇宙电影视值得在电影里程碑上占有一席的,因为它可以代表21世纪10年代的电影。有多少人因它而知道什么是彩蛋和片尾彩蛋?有多少人因它而学会了追看预告片?有多少人因它而改变了电影结束就马上离场的习惯?有多少电影作品学它那样预告片的画面不一定会出现在终版电影里?有哪些电影可以像它那样开拍一连串的电影,故事情节相互影响,而且感觉每部电影都没有违和感地相容在一起?《哈利波特》八部电影的风格、节奏等,都很不同啦!《魔戒》不能算,因为是同一位导演在同时间里拍完全部(要是这样出来的效果也都“三部曲”的话就完蛋了)。

         回家后,我不禁找了《钢铁人》三部曲来重温一番……

No comments: